6月23日,喜曼拿医疗开始其三度港交所创业板之旅,力高企业融资有限公司(Lego Corporate Finance Limited)为独家保荐人。值得一提的是,该公司曾于2022年1月31日以及8月29日向港交所创业板递交过上市申请。
深陷增长瓶颈
招股书显示,喜曼拿医疗成立于1988年,是多个医疗仪器以及健康与保健产品的零售商及批发商,旗下产品可分为四大类,即治疗及复康设备及用品、护理用品、一般健康与保健产品及其他产品,分别由其在香港的三个不同品牌(乐康轩、新活方、步?足?履)经营31间零售店。在三个零售品牌当中,喜曼拿的顶级品牌为乐康轩,亦是零售业务的最大收益贡献来源。
(相关资料图)
此外,公司亦在步?足?履零售店内提供专业的足科矫正业务。
2022至2023财年(以下简称:报告期内),喜曼拿医疗收入分别为2.32亿元(单位:港元,下同)及2.41亿元,2023财年同比增长4.13%;同期毛利分别为1.22亿元及1.23亿元,2023财年同比增长0.43%;与此同时,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纯利分别为840万元及1170万元,2023财年同比增长39.8%,增幅较大。
从营收体量来看,喜曼拿并不算大,2022年占香港医疗仪器市场的市场份额约2.4%。更为重要的是,该公司收入及毛利似乎陷入增长瓶颈,增长动力显弱。2023财年权益持有人净利润升幅较大的原因在于其收到政府补贴。
分业务来看,期内零售业务的收益分别为1.14亿元及1.19亿元,占总收益分别为49.1%及49.4%;批发业务的营收分别为1.08亿元及1.12亿元,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46.5%及46.2%;足科业务的收益分别为1020.7万元及1061.1万元,占总营收比例均为4.4%。三大业务规模几乎没有增长空间,长期来看业务增长潜力或恐较为不足。
“卖药”中间商的生意不好做
喜曼拿作为药品销售的“中间商”,持续受到上下游厂商的制约,经营脆弱性可见一斑。
一方面,喜曼拿依赖上游供应商为其提供医疗仪器及健康及保健产品。期内,来自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合计共占总采购额分别约24.9%及30.2%。招股书显示,喜曼拿与若干供应商订立分销协议,一般为期1-3年。如果任何供应商与该公司终止业务关系,其产品或将出现短缺情况,会对其品牌营运及财务表现产生不利影响,
根据智通财经APP了解,期内喜曼拿在香港及澳门分别拥有46及44个医疗仪器及健康保健产品的独家分销权,独家品牌产品的总采购额分别占总采购额约54.6%及47.5%,其产生的收益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33.2%及44.6%。正如上文所说,若喜曼拿失去独家供应产品,或其竞争对手获得独家分销权,公司甚至会失去市场占有率。
严重依赖独家供应商的后果就是,上游供应商拥有较高话语权,掌握产品定价权,公司的成本会持续增加。反映在财报上,就是毛利率的下滑。期内,公司的毛利率分别约为52.80%及50.93%。与同行健倍苗苗自有品牌药高达70%的毛利率相比,可见该公司在行业中话语权并不强。
另一方面,喜曼拿的客户比较分散,期内零售客户产生的收益分别为49.1%及49.4%;批发客户产生的收益分别为46.5%及46.2%。此外,期内公司向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分别为1420万元及2120万元,占总收益比例分别为6.1%及8.8%。由于客户较为分散,导致其客户粘性较弱,若无法扩大与现有客户业务或吸引新客户,公司或面临收益下跌风险。
上下游的夹缝中,喜曼拿盈利能力亦呈现逐步下滑态势。
内生增长不足还能走多远?
值得乐观的是,喜曼拿所处行业前景较为明朗。
招股书显示,预计香港医疗仪器市场的市场规模于2027年将达到95.47亿元,2023年至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.7%。预计于2023年至2027年,香港物理治疗、治疗及复康相关医疗仪器及用品市场将继续以9.2%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,至2027年达到22.84亿元。两者市场规模均呈增长态势。
但从竞争格局来看,香港整体健康与保健产品市场是一个分散的市场,十大市场参与者在2022年占市场份额约34.1%。2022年,估计公司在整体健康与保健产品市场占市场份额仅约0.3%。因此增加体量、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喜曼拿的重中之重。
但根据智通财经APP分析,对比同行健倍苗苗,喜曼拿自有品牌产品的尚未成为顶梁柱,直观显示其内生增长不足。
拥有自主品牌的优势在于,一方面可以掌握市场定价权,盈利能力会显著提升;另一方面在于可以稳固其市占率。但是喜曼拿自有品牌收入规模较小,导致成长性较弱。
期内,喜曼拿自有品牌产生的收益分别为3250万元及3950万元,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14.2%及16.6%,尚不足20%。而健倍苗苗收入大部分来自自主品牌产品,占比超过70%。
更为重要的是,健倍苗苗拥有多个高价值的自主品牌,而且依托母公司资源,可以独立开发生产更多细分市场产品,形成更丰富的产品线,打造新的增长点,成长想象空间十足。
与之相比,喜曼拿自有品牌产品始终无法挑起营收大梁,能否在行业攫取增长红利,还需画上一个问号。更为糟糕的是,在强势供应商面前,该公司只能咽下涨价涩果,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降低的毛利率以及持续下降的盈利能力,长期以往,喜曼拿医疗还能走多远呢?
Copyright 2015-2022 每日财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1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