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外汇 > 内容页

女性忧郁症的表现有哪些?女性更容易患忧郁症吗? 每日动态

来源:城市生活网      时间:2023-04-11 09:11:23

女性更容易患忧郁症吗?


(相关资料图)

忧郁症也就是抑郁症,又称抑郁障碍,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,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。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,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,自卑抑郁,甚至悲观厌世,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;甚至发生木僵;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;严重者可出现幻觉、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。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、长者甚或数年,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,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,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。

我们可以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方面考虑,粗略分为3点:基因,生理,环境。

基因,也就是遗传因素,是抑郁症最主要的风险因素。说抑郁症会遗传一般人很难理解,那是因为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作通常以家庭为单位,如果父母患抑郁症,孩子患抑郁症的几率比普通人高2-3倍。如果父母的抑郁症复发超过一次,或者在他们很小的时候(20岁以前)就有抑郁症的话,子女的发病率比一般人高4-5倍。但是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找到抑郁症的关键基因,很难判断男女的基因差异是不是跟抑郁症发病率有关,所以这条可以先pass。

然后是生理因素,女性的生理特点:月经和怀孕,都是容易被抑郁症困扰的时期。月经前期激素变化频繁,有些女性对此很敏感,由此导致大约2-10%的女性患有经前综合征。有可能是经前综合征本身,或者经前综合征带来的情绪变化,可能最终造成抑郁症。

产后的半年内大约有10-15%的女性有抑郁症状,怀孕期间更高。这在单亲妈妈、意外有孩子的妈妈、以及经济困难的妈妈中比较常见,有些女性也会因为不会带孩子或者过度担心孩子的健康问题而抑郁。

这些生理和心理因素是男性从未经历也无从感受的。

最后是环境因素。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是抑郁症的重要导火索。虽然我们总说现代社会,男性承受了太多压力,但是在面对同一种压力时,女性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3倍,比如离婚、失业、亲人去世。仅仅从婚姻角度来说,在婚姻不幸的家庭里,女性承受的压力要比男性大3倍以上,而单亲妈妈患抑郁症的概率也远比单亲爸爸要高。

女性的敏感程度也比男性高,更容易疲劳、失眠,更容易感觉到悲伤和绝望,这些都可能是抑郁症的诱因。甚至女性在生活中更容易遇到压力事件,比如性骚扰。

抑郁症的发病有可能是以上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抛开不确定的遗传因素,剩下的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女性都是较为不利的,加上统计数据的不全面,男女抑郁症发病率1:2是非常合理的。因此说女性的抑郁症发病率仍然是高于男性。

女性忧郁症的表现有哪些?

女性抑郁症可以表现为单次或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,以下是抑郁发作的主要表现。

1.心境低落

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,抑郁悲观。轻者闷闷不乐、无愉快感、兴趣减退,重者痛不欲生、悲观绝望、度日如年、生不如死。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。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,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,产生无用感、无望感、无助感和无价值感,常伴有自责自罪,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,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。

2.思维迟缓

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,反应迟钝,思路闭塞,自觉“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”,“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”。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,语速明显减慢,声音低沉,对答困难,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。

3.意志活动减退

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。临床表现行为缓慢,生活被动、疏懒,不想做事,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,常独坐一旁,或整日卧床,闭门独居、疏远亲友、回避社交。严重时连吃、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,蓬头垢面、不修边幅,甚至发展为不语、不动、不食,称为“抑郁性木僵”,但仔细精神检查,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。伴有焦虑的患者,可有坐立不安、手指抓握、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。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。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、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,认为“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”,“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”,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。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,应提高警惕。

4.认知功能损害

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。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、注意力障碍、反应时间延长、警觉性增高、抽象思维能力差、学习困难、语言流畅性差、空间知觉、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。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,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。

5.躯体症状

主要有睡眠障碍、乏力、食欲减退、体重下降、便秘、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、性欲减退、阳痿、闭经等。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,如恶心、呕吐、心慌、胸闷、出汗等。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。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。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,一般比平时早醒2~3小时,醒后不能再入睡,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。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,睡眠不深;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。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,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、体重增加。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每日财报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1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